close

轉載自冒險者天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不求回覆只求有人看|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一陣子常有人來信談及創技巧問題,說真的,我自認文章寫的沒有大家好,創作經歷也沒有大家成熟,所以僅就我看過的書以及腦子裡的東西整理整理與大家切磋,如有言不及義或冒昧之處望請見諒。另,文中會多方引用一些書籍章回以作為比較範例。
(一)你寫文章會先想結局嗎?

以前在留言版看到一個問題:
「你寫文章會先想結局嗎?」
結果回應的人百分之九十都說不會,原因是
1、 預先想的結局與後來寫的不符合,後來乾脆不想
2、 文章是隨想隨寫,因此根本沒有想結局
3、 故事尚在進行中,所以沒有結局

曾經看過很多書籍,上面都提到,寫一篇文章必須構思,收集資料,安排段落等等才能下筆寫,以我的習慣,一篇不知道結局的文章實在很難下筆,我懷疑那會變成空談或者是只能拉長整個字數而已,好像有點「老太婆的裹腳布」一般。再者,進行中的故是不是不能拿來做文章題材,但是既然是文章總有個結局吧,如果結局與之前寫的不一樣,那該如何修改?而不知道結局的文章如何有個方向去前進?
因此,個人認為寫文章必須有構思,收集資料,安排段落等的事前準備,如此的話就應該會有結局才對。

(二)基本原則
1、小說的技巧在表現上有幾個基本原則,首先是文字的問題,其中兩大類為「報告式」與「呈現式」,報告式為「間接表現法」,呈現式為「直接表現法」
如:

「宮殿已造完,又要措置那些宮殿外的蒼松翠伯,…….宮殿內要擺列的,錦帷繡襦,寶簞文紟…..那一事不是剝民……」(隨史遺文)

這就是作者向你做報告,文字沒有力,不親切,寫任何文章應該盡量避免。因為這彷彿在聽作者的一面之詞,太主觀了。

間接表現法作者重述故事,容易造成讀者與書中世界隔閡。

「夢蓮的身量不高,而全身沒有一處長得不勻稱,在她淘氣的時候像個娃娃,當她生了氣,或要做正經事的時候,她很像個發育完全的小婦人,使人敬畏。小長臉,眉目清秀……..可是,不管她是怎樣善變,在她的心的深處生了根的卻是慈善,正直……」(老舍)

作者用間敘述語法來介紹一個人物,評說他的外貌,議論他的個性,沒有力,寫的不活,像科司特說的,最壞的人物寫法「平面人」,像剪紙人物,而非活拖拖整個人在讀者面前活動。
人物距離讀者很遠,因隔了一層障礙,這也是間接表現法最大的弊端。介紹景物,等都由作者複述,人物的關係不能自現。應該把腦中的記憶放述出來,變成實景。

2、避免以總結式複述筆法膠帶人物的感覺和行動如:

「他第一次在課堂上看到她,就為她的美艷而頃倒,此後幾個月來,她的倩影就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………..」

此類行文把真實的形象抹去,而代之以抽象釐出來的總結,讀者只知道他為她頃倒,但是如何頃倒,如何美艷讀者無法得知,這就是總結式。

文字有兩種特性,第一為實景,第二為虛象
眼睛所及的實物,風景,人物,場景皆為實象,也是基礎,具體的,傳授到感覺裡是實在的,呈現事物第一性的原來狀態。單是實像的呈現便足夠引起讀者的感覺,不必再加什麼「美極了」,「好聽的很」這些虛的形容詞。
由事物外象而即於人心感覺也是實像,如:「心頭一熱」,「毛骨悚然」,「心要跳出來」都是身體感官上的實在反應。「他感到恐怖」,「他很焦慮」,「他激動起來」這些都是過濾過的文字,是由感覺再抽離出來的。

3、 話也應該避免複述

直接對話總比複述的間接對話來得活,但仍只佔其中一個平面。當描述真實時還得加上第二層展現,如說話時的動靜和神態,又從而發展至第三層展現,增添說話時對方的反應,以及周圍的氣氛和場景。如:
「她質問丈夫昨晚凌晨三點才回來為何現在又要出去。看丈夫一心打扮不理她,便又大罵你乾脆不必回來,每天晚上都出去,一定在外面有了女人……..」
總比
「昨晚三點才回來現在有要出去?」
「你走吧!不要回來,永遠不要回來!」的描述好吧

4、 創作的描述另一個方是就是「喻象」,凡創作者都必須善於利用喻象
「她那些鉤曲,多結,堅硬的像蟹腳一樣的手指頭」(莫伯桑)
這種形容多麼鮮明有力,把那些虛象性的形容詞表現的淋漓盡致。
杜甫的「雨腳如麻未斷絕」,雨有腳,那麼太陽也會有腳,叫做「日腳」也就是影子,頭上的就叫做「日頭」了。
再舉一個例:
「太陽很烈,天氣很熱」
「陽光辣花花的刺的睜不開眼,小狗趴在地上喘息,人們身上的汗水不斷的流…..」
哪一個好呢?

5、以他物喻本物,這兩個像之間已經互動。如「以海浪比稻田」「以稻田比海浪」這就擴大了視野,將兩者互動。
「風排山倒海的侵來」「狗而發出一種被女鬼絞死般的哀嚎聲」這都是以他物喻本物,可以將文字表現的更鮮明和震撼力。

(三)心理描寫
以內心獨白意識來表現意識活動,是相當「主觀」的敘述方式。
透過主角的眼睛看外象往往有印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色彩。對寫某一類小說很有用,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能進入人物心裡,將空間拉到最大,或縮到最小。但是運用此種方式只能讓讀者讀到你的「腦之幕」,不流於平版沈悶很難。
因為這樣的方式很容易犯上「說故事者介入故事」的毛病,為了不犯這個毛病,必須讓讀者走出你的意識之流,讓他們感受到故事以外的故事。
意識活動不是純粹抽象的,都是來自生活經驗,因此必須是具體而實在的,人腦本是空白的,有外象反映才有意識可言,如同看電影逐次從腦中放映出景象,創作小說也應該如此。
那麼,請注意看這段:
「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痙攣…..她冷靜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來了,她開開版門,邁步在深夜中走出……走到無邊的荒野…..她赤身露體地,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當中,於一剎那間照見過往的一切,飢餓、苦痛、驚異、羞辱、歡抖,於是發抖…….於是痙攣…….她於是舉兩手盡量向天,口唇間露出人與獸的,非人間所有,所以無詞的言語……….」(魯迅)

這一段是內心戲,也是心裡描寫,那好,除了上面的文字之外你還看到什麼,是否有一種超脫文字彷彿看到一幅畫的感覺?這個女人在魯迅的筆下讓人感受到他內心的感覺,甚至讓人好像見到一幅奇特的畫,因此這是成功的。

2、以交錯的方式來倒述回憶,最重要的是要選擇關鍵性的場景,其次是妥善安排段落出現的次序,再來就是要有自然的過場,不可在場與場之間有太明顯的切割現象,也就是隔閡太遠。
(四)敘事觀點
所謂敘事觀點有兩義,一是「由誰來敘述故事」二是「見事觀點」
此觀點約分三類
第一類:舉凡人物出場、背景交代、人物性格、內心獨白、場景變換等等都由作者一手包辦
第二類:作者本身懂得化身,也許化為主角,也許配角,也許是路旁的一顆樹,也就是作者不按自己的身份發言,而以第二、三者的角色敘述
第三類就比較複雜,作者不便化為第三者,更是不止一個的第三者,時而用狗的眼睛,時而用主角的眼睛,或者乾脆是躲在暗地從沒出現的人物發言。
說明白一點也就是
一、 旁知觀點:故事用第一人稱敘事,這第一人可以是主角,也可以是配角
二、 次知觀點:讓故事中的一兩個人物來發展情節和問題
三、 全知觀點:作者似乎與人物在一起,也與一切事物在一起,這可以讓作者得到最大的發揮。
不管是哪一種,下筆之前必須將整個故事作通盤考量,看要用哪一種才能將故事發揮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境界,而不是漫無目標下筆,這就是很多人寫到一半寫不下去的原因之一。

還有,同一個題材用不同的觀點,你會發現寫出來的味道和效果完全不一樣。
因此有幾點可以在考慮時稍微注意一下:
1、 塑造人物從單一觀點往往會不足,入非有心無面,便是有面無心,此時需考慮用另一個角度來從新塑造
2、 如要運用多重觀點,那就要非常小心,除非你的功力夠,否則很難成功,因為讀者會搞混,如同海名威的「有與無」即是運用多層觀點,可惜他失敗了,就是因為看的人搞混了。
3、 多重觀點的運用不是沒有成功的,有一部,那就是「紅樓夢」,「有與無」和「紅樓夢」的差異是在「有與無」侷限在單一的「我」和「他」之間,而紅樓夢人物之雜,背景之多,出面闡述故事的也不止一兩個人,但是每一個都交代清楚,段落分明。
上面說的是大方向與大格局,創作者再從中變化為小格局。
那麼,有了這些方向與格局接下來當然就是撰寫了,撰寫當然就需要文詞,那好,文詞只要認識字的都會寫會用,問題是如何用的活,用的更美妙。
「詞」可分為「單詞」與「複詞」。
凡單一字就能自成一詞的都叫「單詞」,如:啊!喔!哦!等等。
「複詞」就比較複雜了,不過大約可分為三大類,「組合式」「聯合式」「結合式」
組合式如:白豬=白色的豬,教室=教學的房屋
聯合式如:牛羊=牛與羊,簡單=簡和單都是形容
結合式大都以造句方式呈現:吹牛=吹為動詞牛為助詞,等等。

在上述三種方式裡如何靈活運用於遣詞造句中就是要討論的重點了,也是大家寫文章時所必須面對和突破的。

就組合式而言,常常是連帶著比喻來增加其靈活,如:

1、 「崢嶸赤雲西,日腳下平地。」(杜甫)
日腳為日與腳組合再加上比擬法

2、「太陽斜西沈沒了…….一列黑齒般羅列的群峰,那彷彿是一隻蹲伏在綠色雲層下的怪獸…….想吞食那落山的太陽…….」(司馬中原)
將背光面的山比喻成黑齒的怪獸,這就是組合和比喻的方式

3、「小兒小女們在海邊脫的光光,在淺水的海灘跟浪舌遊戲…..」(孟東籬)
浪舌,浪與舌頭,再運用聯想比擬,變成「像舌頭一樣微微捲著的浪」,如此的話不是更傳神嗎?

4、「那種夢一樣矇矇白的雨怕什麼?……他隨著呵呵笑起來!」(楊照)
夢雨就是夢一樣的雨,像夢一樣飄忽迷濛。

5、 嘴如刀利,可稱為「刀嘴」
「一把刀嘴,世人落在他的口裡,都別想超生!」(白先勇)


據此類推,創作者行文揮灑便有無數的組合,這一點可一個人喜好與習慣創作。而且全憑個人的聯想力去發揮。
6、「這雨越下越老成,水點慣連做絲,河面上向出了痲瘢似的水渦….」(錢鐘)
雨下成絲不稀奇,大家都常用,但是把河面下成痲瘢可真是聯想得太好了。

以「淚」造詞除了「淚珠」「淚海」還有什麼?還有「淚花」「淚河」「淚蛋」
7、「喚起雨眸清炯炯,淚花落枕紅錦冷」(周邦彥)
8、「聲如鎮雷破山,淚如頃河入海」(劉義慶)
9、「甚至將那深儲在內心的淚泉從自己的目眶中流了出來」(張曉風)
10、「淚關越是嚴密,心靈的絞痛越深」(亮軒)
11、「掉過幾顆淚蛋蛋,喜鳳的心裡清爽多了」(鄭義)

上面那些全是加上想像,但是比較上較為「現實」,因為河真的有河,花真的有花,這種比喻法一般人較容易進入,另外一種就是比較「抽象」的,意境上艱深了一點。

12、「殷鑑不遠,我浮雕在水上的夢塔……」(陳正春)
浮雕在水上的夢塔那是什麼東東?可就要多用些心參詳了

13、「人在床上輾轉,因為夢的龍爪正在舞蹈…..」(簡媜)
夢的龍爪正在舞蹈是做惡夢呢?還是做美夢?還是根本睡不著?

14、「他心目中通道理想的道路是用一塊一塊的苦磚鋪成的」(子敏)
寫成這個樣子是不是比「皇天不負苦心人」的敘述更能引起讀者共鳴。

上面那些就是組合式複詞的大概了,我只是舉些例子,而要如何運用就看各位的思維以及平時所接受的詞句有多少,最重要的是心的靈活度和感受度有多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#妍妍# 的頭像
    #妍妍#

    第十三座閣樓

    #妍妍#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